2022年5月至7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等单位联合举办了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数广集团杯”广西赛区选拔赛。全区共有110所学校、15.6万个项目、38.1万名学生参赛。经过区赛专家委员会评审、组织委员会审定,最终评选出金奖275项、银奖569项、铜奖1451项、单项奖5项、萌芽赛道“创新潜力奖”9项、优秀组织奖30项、优秀创新创业导师943人。在此次大赛中,我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2020级1班赵一霏同学参加的《九天“缆”月——冷缩电缆接头先躯》项目荣获总决赛国内赛道金奖,取得我院互联网+大赛成绩的历史性突破!
优异的成绩离不开团队成员的辛勤努力,为此我们特别邀请到了播音201班的赵一霏同学,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金奖获得团队背后的故事。
扎实准备,磨砺以须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喜提如此荣誉的背后一定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在采访前期准备工作时,一霏同学指出,从2020年底到今年11月,团队一共经过了600多天的努力,450次实验和36种结构尝试,才最终研发出这项技术。后续为了与中国电建集团和南方电网取得合作,他们曾先后八次前往考察和洽谈。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从一霏同学的回答中我们得以明晰,正是前期扎实的准备工作为团队最终获得金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畏艰险,迎难而上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成功的道路往往不会一帆风顺,获奖的过程同样布满荆棘。据一霏同学描述,国赛现场赛的ppt比网评阶段的ppt要求高很多,因此他们需要根据现实情况多次修改,甚至比赛前夕还在不停改稿子、改材料。并且为了应对区赛和国赛差别较大的问题,团队成员几乎每天都要培训,有时培训结束的第二天早上还有专家考察路演,就只能睡几个小时甚至不睡。不仅如此,由于比赛时间与诸多期末考的时间较近,许多成员除了准备比赛还需要复习备考,时间协调一度十分困难,工作到凌晨两三点是常有的事,而这种情况一直从7月的区赛到11月的国赛。国赛现场赛因为疫情改为线上比赛,导致参赛团队需要自己搭建比赛场地、借设备,让本就紧张、疲惫的备赛更加雪上加霜。而比赛当天恰好是学校的运动会,由于会议室和学校操场正对,因此当天的会议非常嘈杂。为了帮助收音,团队的周思齐同学甚至跑到废品站搬来了很多泡沫箱,还买了KT板粘在窗户玻璃上才缓解了嘈杂的问题。但一霏同学表示,即便是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团队成员也没有一个人松懈,仍然不舍昼夜地在会议室练习和准备。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团队成员们在条件如此艰苦的情况下仍然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实在令人敬佩!
收获感动,拥抱自信
经了解,赵一霏同学所在团队的指导老师吴达慧老师和王南南老师均来自资源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提到两位老师,一霏同学非常激动:“两位老师始终事无巨细地为我们考虑,从帮我们联系校友进行资源对接,到陪我们去合作公司参观、讨论业务,两位老师从未缺席。在备赛期间,吴老师担心我们没有时间吃饭,会经常带东西来给我们吃,还会细心叮咛我们多穿衣服预防感冒。比赛前,王老师陪我们模拟答辩一直到晚上十一点,令我们非常感动。其实不止两位指导老师,教务处还有资环材的领导老师们为了让我们安静备赛,亲自为我们联系场地,借设备。我的专业老师李朝珍老师和我的班主任宋存杰老师也经常鼓励我,李老师甚至舍弃自己的休息时间,带着我一字一句地练,帮助我找到最积极的状态。另外,罗副校长也亲自来视察鼓励我们,给了我们极大的信心!”金奖的背后蕴藏着莫大的支持和鼓励,让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这份成功的来之不易。
谈到获奖的感悟,赵一霏非常感谢学院还有学校为他们提供的这次机会以及老师们的付出与帮助,同时她也非常庆幸她所在的团队是一个非常友爱的大家庭,她能从每个人身上学到很多品质,每个人对她来说都是一束光。“靠近光,追随光,成为光,散发光”,赵一霏同学表示,希望自己未来也能够成为一束光,带给更多人力量,继续展现新传学子的青春风貌!
从赵一霏同学的分享中,我们看到了一支温暖坚定的参赛团队,他们背后所付出的努力令我们感动,但他们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砥砺奋进,敢于创新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文字/赵一霏 杨佳鑫
图片/赵一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