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晚,我院邀请苏州大学传媒学院贾鹤鹏教授作题为《从伟大抗疫精神看本土理论创新——兼谈基金申请得失谈》的讲座。本次讲座在腾讯会议线上举行,由学院气候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吴海荣教授主持,副院长王辉以及100多位师生在线聆听。
贾鹤鹏教授开始线上讲座
讲座伊始,贾鹤鹏教授介绍了苏大科技传播团队对伟大抗疫精神的实证研究,并从《我为国家戴口罩—抗疫精神的实证解读》《我为国家打疫苗—家国情怀如何预测新冠防疫接种意愿》《山河无恙,感恩祖国—对抖音新冠疫苗接种视频的大数据分析》等一系列科研论文中总结成果:中国公众的爱国情怀与他们的防疫和接种行为(意愿)显著相关;但是迄今为止,家国情怀并没有被纳入到主流传播学中,这为本土理论创新提供了机遇。
接下来贾教授分享了抗疫精神研究的理论创新与对科学与健康传播的启示,他表示必须重视要中外健康与科学传播的本质差异,也就是个体说服与集体行动的差异。贾教授还提到对于中国的科学与健康传播学者而言,基于国际上已经发展成熟的理论探究本土问题,可能忽略了本土问题中一些独特的因素,这些本土因素反而可能发挥出比国际理论中的经典变量更重要的预测或解释作用。
讲座的最后,贾鹤鹏教授讲解了有关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申请的内容,并提出在申请时要把握国家重大和战略需求、要有自己独特的视角、要对前人研究有建设性批判以及基金写作一定要大气而严谨等七个方面的内容。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向贾教授踊跃提出疑问。21级专硕班的宋歌同学提问道:“关于个人的科普行为和组织性科普的问题,我观察到现在出现了很多医生运用自媒体进行科普的例子,这是否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种科学传播的方式?”对此,贾教授给出了这样的回答:“我认为科学家的科学辟谣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中国的科学家具有较强的组织性,这是与西方科学界完全不同的政治话语与科学话语体系。中国科学家的科普是数字化时代丰富的媒介样态的体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协助科学家完成科学知识向公众流通并推动公众进行理想讨论的最后一环。”
贾教授对21级专硕班的张煜佳同学提出的“在研究生阶段,我们应该怎样在平常的学习生活和论文写作中实现创新”问题进行解答。他认为同学们在当下的研究生阶段博览群书是最重要的,只有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素养,才能够有更宽阔的视野来看待问题,才能迸发出新的思维火花。贾教授对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进行了详细的回答,同学们听了之后都表示受益匪浅。
听完贾教授的线上讲座,我们可以总结得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理论创新是一个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然而追求理论创新不意味着忽视本土问题,一些本土的因素往往会在实证研究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本土理论的创新问题,在推进普世化理论的同时,促进国内研究的发展进步。
简介
贾鹤鹏,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副秘书长。我国首位获得世界知名高校(康奈尔大学)科学传播专业博士学位的学者,并为NATURE、SCIENCE等知名国际刊物撰写过科学报道。
图文/代姝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