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中国大地 放眼全球生态
携手构建人类气候命运共同体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合作伙伴和同行朋友:
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要向今天莅临大会的各位领导、专家,合作伙伴和同行朋友,以及团队成员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欢迎你们莅临中国人民大学,与我们共同庆祝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成立十五周年,感谢15年来你们对项目中心工作的热情关心、真情参与和鼎力支持!同时我也要感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和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以及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为共同举办此次会议所付出的辛劳!
15年,足以让一粒种子长成参天大树,让一泓溪流汇成浩瀚江海。15年前,当气候变化还被视为“遥远的科学议题”时,我们以一份责任与担当,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园里播下了“气候传播”的种子,15年后,这粒种子已成长为一棵扎根中国、枝叶延伸至全球的大树,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着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2010年,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与乐施会共同发起成立的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是国际气候变化领域风云变幻、舆论斗争波谲云诡的时代产物。
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的舆论风波,让我们深刻意识到:气候变化不仅是环境和生态领域的科学问题,更是关系到国家、社会,乃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政治问题,同时也是气候变化领域国际话语权与传播能力较量的现实问题。当时,西方一些媒体将大会没能达成一个大家所期待的具有法律效应的协议,归咎于中国。英国一家媒体连续发表3篇文章,指责中国“劫持”了哥本哈根气候大会。
尽管中国代表团作了澄清,但舆论的漩涡仍未平息。这场“舆论战”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国亟需构建自己的气候传播话语体系,打破西方话语霸权,向世界讲述真实的中国气候故事,传播正义的中国气候声音、展现真实的中国政府形象。正是在西方媒体妖魔化中国的舆论风波背景下,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应运而生。
项目中心成立的这15年,我们见证了中国从全球气候治理领域的“参与者”到“贡献者”,再到“引领者”的蜕变。尤为难忘的是,2015年巴黎联合国气候大会顺利通过“巴黎协定”,中国代表团发挥了积极建设性作用。2020年,中国政府提出的“双碳”目标震惊世界,中国将以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最短时间实现碳中和。这些成就的背后,是无数政策制定者的智慧、行动执行者的奋争和科研工作者的汗水,以及中国气候传播团队在国际舆论场上的一次次发声。
15年来,项目中心始终秉持国际国内“两路并进,双向使力”的理念,致力于搭建传播平台,讲述中国气候故事,传播中国气候声音,为应对气候变化鼓与呼,努力推进气候传播在中国,乃至世界真正“形成气候”。
项目中心始终坚持把气候传播理论研究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紧密结合,有组织地推进基础理论研究、行动框架研究、多领域融合研究和典型案例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我们提出并强调,“气候传播”,就是要将气候变化信息及其相关科学知识为社会与公众所理解和掌握,并通过公众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以寻求气候变化问题解决为目标的社会传播活动。我们提出的“坚持气候正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坚持政府主导、媒体引导、社会组织助推、企业担责、公众参与、智库献策”的“六位一体”行动框架,以及“融通气候与健康传播”等一系列理念和主张,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和响应,成为做好气候传播的共识。
15年间,我们先后出版了《气候传播理论与实践——气候传播战略研究》(中英文对照,在南非德班联合国气候大会期间对外发行)、《中欧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共识文本》(2014年提交至秘鲁联合国气候大会),《论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绿色发展与气候传播》《中国气候传播研究十年》《为气候行动鼓与呼——中国气候传播案例集萃》和《新时代中国气候传播的战略定位与行动策略》等多部著作,发表了近百篇论文,初步构建起中国特色气候传播理论体系。
我们始终相信,气候传播的根基在民间,在每一个普通人的行动之中。如何让“低碳”从口号变为生活方式?答案是扎根中国大地,用实践回答时代之问。2012年,为了摸清我国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状况,我们进行了首次公众调查。调查数据显示,93%的受调查组表示了解气候变化,但一些数据也显示公众自觉参与行动的意愿仍较为有限。为此,我们在国际层面关注联合国气候大会的同时,在国内层面致力于聚焦公众的气候行动。我们通过组织气候传播“进社区、进校园、进农村、进企业”活动,开展气候知识科普工作等,以增强公众的气候意识,推进公众的气候行动。
此外,项目中心还通过提交调研报告和咨询报告,以及举办各种研讨会、工作坊、主题边会、媒体记者培训班等形式,为政府、媒体、NGO、企业在国际气候谈判舞台上开展有效气候传播提供策略建议和理论支持,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绿色转型作贡献,受到一些政府部门、新闻媒体、社会组织和企业的肯定与好评。
另外,我们还坚持联络政府、媒体、企业、社会组织、智库等相关机构,共同举办气候传播学术研讨会,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绿色转型作贡献。其中,2013年10月项目中心与耶鲁大学气候传播项目合作,在中国人民大学共同主办的“2013气候传播国际会议”,有100多位中外气候变化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会,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一次气候传播国际会议。
2019年,我作为首席专家,在广西大学申报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理念背景下我国气候传播的战略定位与行动策略》项目获得立项,成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全国第一个气候传播研究重点项目,在气候传播领域发挥了学术引领和理论指导作用。
15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学术研究为桥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理念,在国际舞台讲述中国气候故事,推动气候传播的全球对话。从2010年起,我作为联合国气候大会观察员,与项目中心几位骨干成员连续参加了在墨西哥坎昆、南非德班、卡塔尔多哈、波兰华沙、秘鲁利马、法国巴黎、摩洛哥马拉喀什、德国波恩、波兰卡托维兹和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的共十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以及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较为完整地经历了我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关键阶段及重要过程,见证了中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角色演变与能力提升。成功的背后,是无数政策制定者的智慧、科研工作者的汗水,以及中国气候传播事业在国际舆论场上的一次次发声。
自2012年我国政府在联合国气候大会设立“中国角”以来,项目中心在“中国角”连续举办了8场气候传播国际边会,让国内外学者、官员、媒体机构和民间组织人士交流研究心得,展示研究成果,表达立场观点,在国内外形成了一定影响力。
在这15年里,我们始终坚持将气候传播置于国家公共外交的大格局之中,广交朋友,广结善缘,联络了一批有志于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研究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形成了关系密切的学术“朋友圈”。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赵启正先生、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院士、中国气候变化事务原特使解振华先生、新华社原副社长兼常务副总编辑马胜荣教授等顾问委员会成员和专家委员会成员,为项目中心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推广提供了诸多宝贵意见,成为中国气候传播事业的领军者。著名气象专家宋英杰教授作为项目中心形象大使,为中国气候传播的社会推广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中国新闻学院一些博士生和研究生的相继加入,以及人大新闻学院和其他兄弟院校一些老师、同学的参与,使项目中心的力量不断汇聚,实力不断壮大。
近些年来,在项目中心的影响和带动下,河南新乡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广西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清华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印刷学院等高校相继组建气候传播研究机构,或以各种形式组织开展气候传播研究和社会推广工作,使得全国气候传播研究团队逐渐壮大,遍及四方。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已成为本领域的知名学者和团队骨干。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我们团结协作、重塑文明的最大契机。15年风雨历程,我们深深感受到气候传播不仅是一种学术研究,更是一场关乎人类存续的文明行动。今后,我希望在座和未能到会的各位同行朋友,能够继续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秉持“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扎根中国大地,放眼全球生态,携手构建人类气候命运共同体,为推动气候传播从“中国叙事”到“全球共识”,为地球家园的永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的碧水蓝天,书写新的篇章!
作为一个已进入耄耋之年的老人,今后我愿以老年自愿者身份继续关注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为推动气候传播理论研究和社会推广,为促进全球气候治理,建设美丽中国和携手共建清洁、美丽、可持续的世界,再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谢谢大家!
2025年5月24日
说明:此文根据开幕式致辞整理,补充了一些未及展开的内容。
(作者郑保卫系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广西大学气候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兼新闻传播学科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