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青春“三下乡”丨广西大学学子:在传统与创新中触摸民族动脉

2025/07/30 21:33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阅读:

以下内容转载自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7月18日至22日,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赴广西边境八县暑期社会实践团,9名师生先后走进百色市那坡县、靖西市,从融媒体中心的采编室到非遗工厂的织机旁,从民族博物馆的文物展柜到烈士陵园陈列馆,他们用脚步丈量边境土地,在实践中探寻“讲好中国边境故事”的答案。


参观融媒体中心:解码边境传播的基层答案


在那坡与靖西,实践团分别与县融媒体中心、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工作人员进行座谈交流。双方围绕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机构整合、跨境传播、边境游等议题展开讨论,重点分享了边境地区县级融媒体中心在政策宣传、民生服务、对外传播中的特色实践。会后,实践团参观了当地融媒体中心,通过现场观看具有边境特色的新闻生产流程及政务服务信息发布情况,同学们学习了基层媒体如何把跨境传播的大命题做进边民的柴米油盐里。


实践团成员参观那坡县融媒体中心


文化探源:在传统与创新中触摸民族动脉  


边境的文化基因,藏在博物馆的文物里,也活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尖上。在那坡,广西边疆民族博物馆的铜鼓纹路诉说着壮乡千年史,彝族生态博物馆里“跳弓节”影像,男女老幼牵手绕金竹欢舞的场景,让同学们读懂节日里的民族向心力。尼的呀田园综合体中,师生一行感受黑衣壮的服饰纹样与饮食起居情况,一幢幢干栏式建筑旁,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图景跃然眼前。此外,同学们还以田园为幕、青山作景,借短视频向传统经典刘三姐隔空致敬。


实践团成员在拍摄短视频


靖西的绣针与织机,则演绎着传统的当代新生。绣蕴坊里,绣娘指尖舞动缝出绣球的时代新表达。企业积极创新中草药绣球、绣球灯等产品,并将多数营业额回馈绣娘,助力妇女居家灵活就业,获得多项荣誉。壮锦厂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织锦技艺)传承人李村灵带领团队在传统纹样中融入现代设计,让壮锦从博物馆走向生活。“非遗传承不是守着老样子,而是不断绣出新样子。”学生许心怡的感叹,道出了文化传承的生命力。


绣蕴坊工人正在手工缝制绣球

红色铸魂:从英烈故事中汲取初心力量  


边关的安宁,离不开英烈的守护。在那坡烈士陵园陈列馆,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文字记录,诉说着那坡儿女保卫边疆作战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讲解员讲述的那些烈士事迹,让在场每个师生都为之动容。实践团成员王昭东说道:“通过本次红色文化教育,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爱国主义优良传统与大无畏牺牲精神,坚定了投身国家发展、贡献自身力量的初心使命”。  

为期五天的边境行,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的深度对话。从融媒体中心的跨境传播实践,到非遗工坊的守正创新,再到烈士陵园的精神洗礼,师生们既看到了边境地区在文化传承、对外传播中的探索与挑战,更坚定了用专业讲好边境故事、中国故事的初心。正如王仕勇所言:“那坡、靖西在这些领域的积极探索,为边境文化传播提供了诸多宝贵的经验与启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