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智能传播研究院院长李本乾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带来主题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及其风险治理》的讲座,讲座由我院院长王仕勇教授主持,学院200余位师生参加了讲座。

李本乾教授与师生互动
李本乾教授重点讲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大模型的发展、其算法伦理风险和治理、后AI时代算法伦理治理的中国文化智慧三部分。
李本乾教授首先将学界业界有关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前沿热点引入本次讲座,围绕AI三要素(数据、算法、算力)讲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历代革新与发展。他提出,以ChatGPT、Stable Diffusion、PaLM-E、SORA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所体现的抽象能力、交互能力、模拟能力和预测能力表明:我们向未来的通用式人工智能时代迈进了一大步。
李本乾教授重点延展讲述了文生视频SORA技术在多模态化内容文本生成、场景要素无缝过渡、“世界模拟器”等方面的突出功能,以及该技术带来的颠覆性冲击,如颠覆“眼见为实”的人类认知;颠覆传统的影视生产模式;颠覆传统影视价值链体系等。而将目光放回至新闻与传播业界,当下AI技术赋能业界发展。自动查证防止虚假内容、虚拟主播配音与采访转写、AI短视频解说片生成、AI自动插画和新闻图形、快讯撰写、从跨媒体素材中精准生成新闻背景等技术功能满足了媒介融合进程中的多模态需求。AIGC技术带来了平台、内容形式、传媒功能、传媒收入等传播模式各环节的变迁。

李本乾教授讲座现场
李本乾教授立足于技术人文主义视角,通过各类案例提示我们:除了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革新,还应从技术伦理、安全伦理、社会伦理、法律伦理等层面关注人工智能对人类潜在的存在性或灾难性风险。当下层出不穷的抄袭、虚假信息泛滥、数据侵权、隐私危机、算法偏见、劳动置换、人权伦理、版权、价值对齐等问题亟需合理规制。
李本乾教授提出了AIGC伦理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即初步构建伦理指标、通过主题分析和聚类方法补充伦理指标体系、而后通过相关性检验进行指标赋权。最终需多方合力构建一个包含法律、规范、技术和道德维度的多层治理框架。他着重强调,我们可从中国文化智慧中汲取后AI时代算法伦理治理的思维,即回归人本、引导技术向善。
李本乾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蕴含人文关怀。讲座结束后的师生互动环节,他回答了学院师生提出的问题。就“如何在AI时代做人们喜爱的广告”一问题,李本乾教授强调,应从人类智能视角出发,拥抱人机协同时代,利用媒介技术提高创作水平。未来计算广告应利用媒介技术技术应从同质化中挣脱、注重创新性、体现人的价值。广告学的学生应在海量AI素材的基础上深入思考,而非“拿来主义”;就“我在使用AI工具的过程中认为其思考能力在我之上”这一问题,李本乾教授认为,AI生成的内容突出的是其检索能力而非思考能力,人工智能是启发人思考创作的工具而非限制因素,应避免带着镣铐跳舞。我们应以AI为起点和手段,在此基础上沉淀使用者个人素养。
本次讲座是我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达文大讲堂”系列讲座之一。
图片/陈隽希
文字/陈隽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