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区域传播南宁论坛在广西大学举行

2025/10/25 13:08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阅读:

10月18日,中国—东盟区域传播南宁论坛在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举行。本届论坛由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南宁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西财经学院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联合主办,广西大学东盟传媒与中国—东盟区域传播研究中心承办。


论坛邀请了6位学术期刊负责人担任评议专家,包括《出版发行研究》杂志社社长李游、《中国编辑》主编龙杰、《民族学刊》常务副主编吴定勇、《编辑之友》副主编张茂、《广西民族研究》副主编黄仲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编辑室副主任韩博。评议专家对与会教师的报告进行了深入点评,充分肯定了研究的创新性与现实意义,并就研究方法的完善、理论深度的拓展以及实践路径的优化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来自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南宁师范大学、广西财经学院的18名教师代表作学术报告,围绕中国—东盟区域传播的相关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王辉主持论坛。

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教师门泽超作题为《文化数字化战略下民族题材动画的国际传播效能提升——基于创作素材创新与跨媒介叙事路》的报告。他分析了当前民族题材动画在国际传播中的现状,包括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如何通过创作素材创新与跨媒介叙事来提升民族题材动画的国际传播效能。

南宁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郭琳作题为《从传播到认同:西南民族地区县级融媒体中心的融合实践与治理效能》的报告。他以西南民族地区县级融媒体中心为研究对象,聚焦其从“信息传播”向“文化认同与社会治理”的功能升级,核心探讨融合实践的路径、成效及治理效能的实现机制,同时结合西南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如多民族聚居、文化多元、地理偏远等展开针对性分析。

广西财经学院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姚婷作题为《智能传播赋能财经新闻报道:重塑中国—东盟“互利共赢”叙事体系》的报告。她指出,近10年中国对外投资案例中“互利共赢”理念未深度传播,跨文化财经报道需将该理念转化为结构性话语体系,并提出三层叙事框架,同时从常态化分类、动态互动优化、突发性议题回应三个维度给出传播策略,为智能传播助力中国—东盟财经新闻传播提供实践思路。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张明作题为《中国电商助农经验对泰国传播效果及问题研究》的报告。他以“中国电商助农模式的海外输出”为核心,聚焦其在泰国的传播实践,通过分析传播效果、梳理现存问题,最终为优化中国电商助农经验在泰国的落地适配提供参考,同时为跨境农业电商合作与乡村振兴经验共享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教师尹英博作题为《全媒体时代新主流电影叙事视角、共情策略、传播生态研究》的报告。他以全媒体时代的传播变革为背景,聚焦新主流电影的核心发展命题,从“叙事视角创新”“共情策略构建”“传播生态重构”三个维度展开系统性研究,探索新主流电影如何突破传统创作与传播模式,实现思想价值与市场影响力的双重提升。


南宁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陈羽峰作题为《从本土书写到他者想象:媒介视野下基于大理白族民居的考察》的报告。她聚焦大理白族民居改造,包括外墙翻新后的商业开发、居民参与重建、推动民居回归传统的过程,指出这是全球化下地方文化的重塑,同时提及村庄规模变化、民居文化属性转变及潜在的记忆情感问题。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杨名宜分享了与硕士生宋琦合作完成的《文化接近性、游戏性与在地化:中越汉文化圈的内容传播机制——基于游戏〈黑神话:悟空〉评论的 LDA分析》论文,的研究详细说明采用 LDA主题模型对《黑神话:悟空》在中越汉文化圈的评论进行分析的过程,并强调文化接近性、游戏性与在地化在《黑神话:悟空》于中越汉文化圈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教授熊艳分享了与硕士生张婧倪、李昱瑶合作完成的《文化数字游民的视频叙事实践—基于“洋网红”的多模态话语分析》论文。研究聚焦洋网红群体,探究其视频叙事的身份与共同体文化建构机制,通过分析抖音和YouTube平台的样本发现,国内外平台洋网红在叙事形式、场景选择等方面存在差异,以“连接递境”逻辑揭示其共同体链接价值。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薛强作题为《全球本土化视域下中国人工智能产品出海到东盟的策略研究》的报告。他梳理了中国人工智能产品在东盟的市场布局、主要应用领域以及取得的成绩,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市场竞争激烈、文化差异大等,并对东盟市场的特点与需求分析、中国人工智能产品出海东盟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李凯分享了与硕士生刘美芸合作完成的《意见领袖对东盟涉华网络舆情的影响模式研究》论文,研究了东盟地区意见领袖对涉华网络舆情的影响模式,分析其作用路径与效果,探究不同类型意见领袖的影响差异,为引导涉华舆情提供参考。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莫莉分享了与硕士生曹涵兮合作完成的《超越文明冲突的共生智慧:中华民族共同体在东南亚华文传播中的实践意义与时代价值》论文。关注到了周边地区民族文化传播的特殊性,认为东南亚是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天然土壤,能为国际民族议题提供中国思路。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张伶聪作题为《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故事”想象:基于中国微短剧海外传播报道的混合实证研究》的报告。他指出,中国微短剧出海呈现高速发展态势,中国微短剧正从内容出海到模式建构,采用了文化杂糅与在地化叙事的策略,最后提出了中国微短剧海外传播的问题与挑战。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高冬娟作题为《民族志影像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面向东盟传播的时代价值与创新路径》的报告。她以多部民族志影像作品为例,指出这些影像凭借独特创作基础与特征可成为跨文化传播优质载体,阐述其在文化遗产抢救、国家形象塑造等方面的时代价值,并揭示通过AI技术应用、传播策略优化及跨国团队培育的创新路径,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在东盟传播。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宋甲子作题为《国际传播可见性中的国家主导与地方响应:论省级党报的管辖权拓展》的报告。她聚焦省级党报国际传播可见性提升问题,核心探讨国家主导与地方响应的互动关系。分析省级党报国际传播现状及困境,阐述国家政策支持带来的发展机遇,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黄家圣在《能力培养与价值规束的“双轨塑造”:智能时代东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路径依循》的报告中,分析了东盟各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与问题,提出应建立多方协同的教育体系以实现能力与价值的双重目标。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杜明曦作题为《暖实力:中国国际传播的新概念建构》的报告。她认为,当前全球 “西强我弱” 传播逆差的现实背景和中国国际传播研究上缺乏有效的策略性叙事的理论背景,并提出 “暖实力” 这一概念,旨在突破西方话语霸权,构建本土化且彰显中国善意的共通话语与叙事范式。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龙强在报告《以治理逻辑“做主播”:媒介化治理视角下乡村书记的助农直播实践》中指出,乡村书记参与助农直播不仅是经济行为,更是基层治理的创新方式,强调从媒介化治理视角研究此类实践的必要性。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吴海荣作题为《联接性、保护动机与人兽共患病防控意愿》的报告。他基于山东、陕西、青海三地1600余份问卷数据,聚焦肉食菌病防控,发现调研对象多以财产管理而非健康管理框架处置疫病风险,这与经典理论存在差异。报告指出该研究对人畜共患病传播研究有独特贡献,并提出健康传播应从“事实传播”转向“能力激活传播”,注重意见领袖作用和真实案例传播。


本次论坛旨在聚焦中国—东盟区域传播的问题研究,为教师们创造与期刊负责人面对面交流的平台,提升中国—东盟区域传播研究的质量。



文字/徐蕊  刘美芸

图片/莫子琪 陈焱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