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列宁新闻思想的历史贡献及当代价值
——写在列宁诞辰150周年之际
内容提要:本文评析了列宁新闻思想的历史贡献及其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阐述了列宁新闻思想对于我们把握党的新闻事的性质定位、坚持把党性原则作为党的新闻事业的根本原则、坚持依靠群众办报的光荣传统、认清资产阶级新闻自由的阶级实质,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做好社会主义经济宣传的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列宁、新闻思想、历史贡献、当代价值
作者简介:郑保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列宁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和理论家,同时也是卓越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家和报刊活动家。他一生的革命活动始终与其报刊活动形影相随,相辅相成。是波澜起伏、艰苦卓绝的革命活动为他的报刊活动提供了广阔的政治舞台,而丰富多彩、有声有色的报刊活动则为他的革命活动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可以说列宁的新闻思想,是他整个革命思想和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列宁从当时正处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前夜的俄国国情出发,依据自己运用党的报刊指导创建集中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发动人民群众开展革命斗争、武装夺取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丰富实践,就党的新闻工作的性质功能、职责使命、行动原则、工作方法等阐述了一系列理论观点,形成了他独特的新闻思想。他创造性地为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注入了全新的内容,将其推进到了苏联共产党人新闻观的历史阶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苏俄化,这是他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做出的重大历史贡献。
此外,列宁的办报实践与新闻思想对中国共产党的党报实践与新闻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特别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把列宁的新闻思想作为指针,有效指导了解放区的新闻工作。
在列宁诞辰150周年之际,研究他的新闻思想,了解其历史贡献,把握其当代价值,对于我们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做好当前新闻工作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一、列宁新闻思想的历史贡献
列宁的新闻思想为列宁主义科学体系增添了理论成果,继承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思想,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推进到苏联共产党人新闻观阶段,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因而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一)为列宁主义科学体系增添了理论成果
列宁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19世纪末20世纪初处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前夜的俄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规律,总结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新经验,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苏俄化。
列宁主义,作为“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同马克思主义一样,被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成为指导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的科学理论,也成为指导世界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科学理论。列宁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有着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而他的新闻思想,是基于其整个思想理论体系基础之上形成的关于无产阶级新闻工作的科学理论。列宁新闻思想的出现为列宁主义科学体系增添了理论成果,成为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支撑列宁主义整个科学体系的重要内容。
列宁新闻思想的形成与列宁主义科学理论的形成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这一方面体现在,列宁始终在运用其科学理论指导无产阶级报刊为创建集中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发动人民群众开展革命斗争、武装夺取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服务,这些都是使列宁主义基本理论运用于实践并接受实践经验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列宁的一系列科学理论都是通过报刊宣传,为广大党员和工人群众所认知、接受和掌握,成为他们从事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的。
因此,我们研究列宁的新闻思想,要将其置于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这一新的时代背景下,为实现其政治目标,创造其科学理论,完成其历史使命,对无产阶级新闻工作性质功能、职责使命、行动原则、工作方法等一系列重大新闻理论与实践问题所作的思考和总结。换言之,列宁的新闻思想是列宁主义整个科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继承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思想
列宁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既是马克思恩格斯革命事业及其科学理论的继承者,同时也是其丰富者、创新者和发展者。他是俄国最早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之一,也是始终如一地在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的杰出无产阶级革命家,还是依据俄国现实经济、政治和社会条件,以及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探索者。
在人类历史上,列宁以其特有的思想智慧和远见卓识,基于对正处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前夜的俄国国情的准确把握与透彻分析,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要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的理论推断,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一个或几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构想,并成功地在俄国进行了伟大实践。他领导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动员和组织武装起来的工人、农民、士兵发动武装起义,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探索出了一条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越过资本主义阶段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为包括中国在内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封建制度下的落后国家指引了解放和发展的道路,这是他对人类社会发展和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所做出的无以伦比的巨大贡献。
在新闻领域,列宁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新闻思想的基础上,根据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在运用党报宣传和服务党的纲领路线、策略主张与中心工作的丰富实践作了创新和发展,从而使得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够激发出理论活力,更加符合现时代的需要。
例如,“创办政治机关报”就是列宁根据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实际斗争需要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这一提法最早见之于恩格斯1879年《致倍倍尔》的信:“党首先需要的是政治的机关报”(马克思,恩格斯,1995:361)。恩格斯强调党报的政治性质,当年他曾严厉批驳巴枯宁提出的“报纸要绝对放弃政治”的谬论,指出“绝对放弃政治是不可能的;主张放弃政治的一切报纸也在从事政治。问题只在于怎样从事政治和从事什么样的政治”(马克思,恩格斯,1965:449)。
列宁提出要 “创办政治机关报”的主张是在《火星报》时期。1899年他在《我们的当前任务》《迫切的问题》等文章中多次提到要创办“党的机关报”和“全党机关报”。1901年5月他在给《火星报》写的《从何着手》一文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创办政治机关报”的主张。他指出:“创办全俄政治报应是行动的出发点,是建立我们所希望的组织的第一个实际步骤,并且是我们使这个组织向深广发展的纲。”他还进一步阐述说:“在现代的欧洲,没有政治机关报,就不可能有称得是政治运动的运动。没有政治机关报,就绝对不能实现我们的任务——把一切政治上的不满和进行反抗的分子集合起来,用他们来壮大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列宁,1959:1-10)
在列宁看来,唯有创办政治机关报才能领导群众开展真正的政治运动,才能最终实现党的目标和任务。后来,“创办政治机关报”成为列宁新闻思想的核心观点,并由此引申出了党报要成为“集体的宣传员、鼓动员和组织者”和党报要坚持党性原则等一系列重要观点。
党报要成为“集体的宣传员、鼓动员和组织者”, 也是列宁在《从何着手?》一文中提出的。他指出:“报纸的作用并不限于传播思想、进行政治教育和吸引政治同盟军.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列宁,1959:8)。列宁认为,一张政治机关报,其作用不应该仅限于传播思想、进行政治教育和吸引政治同盟军,而是要成为党组织这个大集体的“宣传员、鼓动员和组织者”。这一观点的提出,使得无产阶级对党报功能和使命的认识有了更加形象全面的表述。
党报要坚持党性,也与列宁“创办政治机关报”的思想有密切联系。在列宁看来,作为一张政治机关报,必须把维护党在政治、思想和组织上的统一作为基本任务和根本要求。1905年,列宁针对当时党内一些人背离党的政治立场,在党的出版物上公开发表“宣传反党观点”的文章,采取与党组织相对立立场的做法,在《新生活报》上发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一文,强调“出版物应当成为党的出版物”“报纸应当成为各个党组织的机关报”,一切“无党性”的现象都是不允许的。(列宁,1958:25)列宁明确而又坚定地反对那些背弃党的立场的人,就是要从政治、思想和组织上纯洁党的队伍,确保党报这块政治阵地不偏离政治方向。
这之前,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直接使用过“报刊党性”这个概念,他们通常是用“阶级性”和“党派性”来阐述党报的政治立场与思想倾向。是列宁第一个提出了“出版物的党性”的概念,并对其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形成了他完整的 “出版物的党性观”。这是列宁根据自己的办报经验所作的理论总结与概括,是他对马克思恩格斯新闻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三)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发展到苏联共产党人新闻观阶段
列宁新闻思想的形成,使得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得到充实发展,并由此进入到苏联共产党人新闻观阶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发展到苏联共产党人新闻观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的鲜明的时代性。
列宁的新闻思想是根据他所处时代俄国特殊的国情,在指导俄国布尔什维克党运用党报宣传和服务党的纲领路线、策略主张、中心工作的丰富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它的创新品质、斗争精神和建设意识上。
“创新品质”,指的是列宁新闻思想始终体现出一种在坚持马克思恩格斯新闻思想基础上不断创新的基本品质。
如前所述,列宁提出要“创办政治机关报”是创新;提出“党报要成为集体的宣传员、鼓动员和组织者”是创新;提出“出版物的党性”概念,要求党报要成为“党的出版物”,要“成为各个党组织的机关报”,以及提出要清除鼓吹“无党性”的报刊工作者是创新;在《火星报》组建代办员网,通过代办员来发挥党报作为“组织者”的作用也是创新;至于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后领导党和苏维埃报刊实现工作重心战略转移,强化社会主义经济宣传更是一种全新的实践和理论。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列宁主义,也就没有 “列宁新闻思想”。
“斗争精神”,指的是列宁的新闻思想始终贯穿着一种党报工作要坚持“不懈斗争”的精神品质。
列宁的一生始终在从事发动无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反动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伟大实践。这其中,“斗争”是个绕不开的命题,这既是他革命活动的主调,也是他报刊活动的主调。他要领导党报揭露沙皇政府的专制制度,抨击孟什维克的叛卖行为,批判党内的错误思潮,清除党报工作人员中的“无党性”意识,批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党内的腐败现象,以及社会上和群众中存在的消极落后行为等等,这些都离不开“斗争精神”。
因此,在他的新闻思想中有许多内容是阐述党报作为党的“思想武器”,应该如何以不懈的“斗争精神”来揭露阶级敌人,清除错误思想,抵制落后意识,消除社会恶习的。列宁领导的报刊毫不留情地揭露封建制度和一切反动派,孜孜不倦地批判错误思想和落后意识,坚持不懈地同各种社会恶习和腐败行为作斗争,充分地体现出了这种斗争精神,反映出他报刊活动的独特风格,也成为他新闻思想的鲜明特征。
“建设意识”,指的是列宁的新闻思想始终表现出一种党报工作要为“建设党”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服务的理论品质。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破”与“立”是对立统一的,有“破”就有“立”,“破”字当头,“立”也就在其中了。如前所述,在列宁的新闻思想中,“斗争”是主调,“斗争”即为“破”,但“破”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真正的目的应该是“立”。列宁的革命实践和报刊活动实践都说明,他的“破”,最终是为了“立”,他的“斗争”,最终是为了“建设”,“建设”成为他始终如一的奋斗目标。他要建设一个集中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要建设一个人们向往的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自由平等的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他的人生追求、革命追求,也是他报刊活动的追求。
创办《火星报》时期,列宁为了实现建党目标,制订了周密的行动策略和报道计划。他要通过报刊来让党员和进步群众了解到底要建设的党是一个什么样的党,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应该怎样去为建设这样一个党努力工作。他把报纸比作“脚手架”,把准备建设的党比作是将要建设的“建筑物”,把党员比作是“建筑工人”(列宁,1959:8),大家都要为建党添砖加瓦,做好工作。在列宁领导下,《火星报》出色地发挥了“集体的宣传员、鼓动员和组织者”的作用,为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列宁新闻思想中的“建设意识”,在十月革命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布尔什维克党成为执政党后,表现得更加明显。
苏维埃政权一建立,列宁立即领导了彻底改造旧制度留下的新闻出版事业,发展原先的党和苏维埃报刊,创办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工作。新政权成立不久,他便先后签署了关于报刊问题,以及关于给新闻出版部门调拨特殊贷款、国家统一管理广告业务、征用资产阶级印刷所、成立报刊特别法庭、由邮电部门统一出售苏维埃出版物等一系列政府法令,并在党和政府的会议上主持通过关于报刊工作的决议等,这就从物质上和政治上上为党和苏维埃报刊的巩固发展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迅速建立创造了坚实基础。
后来,随着新政权下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由革命斗争向经济建设的战略转移,列宁提出了新闻工作也要实现工作重心转移,要“改变得适合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的要求”,要使报纸刊物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工具”(列宁,1958b:239)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发展指出明确方向。
除了以“建设者”的姿态领导创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指导党和苏维埃报刊实现工作重心战略转移之外,列宁报刊工作和新闻思想中的“建设意识”,还体现在他通过指导党报党刊,特别是以《经济生活报》为代表的经济类报刊的工作实践,开辟了一条创办社会主义经济报刊,做好社会主义经济宣传的新路径,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新闻思想中所没有的全新内容,这些内容大大丰富了他的新闻思想。
正是通过这一系列工作,以及在推进这一系列工作中所总结提炼的新闻思想,列宁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推进到了苏联共产党人新闻观阶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苏俄化,这是他在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方面的独特历史贡献。
二、列宁新闻思想的当代价值
列宁的新闻思想形成于100多年前,已经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今天我们加以回顾和总结,从理论上认识其理论价值及其历史贡献,感觉虽然已时代久远,但却历久弥新,使我们能够体会到它超常的学术活力,感受到它明显的当代价值。
(一)把握党的新闻事业的性质定位
学习列宁的新闻思想,最重要的是要了解他对党的新闻事业性质的思考与定位,认识他是如何从总体上和实质上看待新闻工作、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换言之,就是要解决为什么要做新闻工作和为什么要办新闻事业的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核心问题。
前面谈到列宁在创办《火星报》时,反复强调要办“全俄政治报纸”,要使党报成为党的“舆论阵地”“思想中心”,这些定位,决定了党报的思想宗旨,使命任务和功能作用。
由此联想到当年马克思在筹办《新莱茵报》时,也是主张要创办一家能够对全国产生影响的“大型政治报刊”,并把它看作是党“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守和不应该放弃的“政治阵地”(马克思,恩格斯,1995b:147)。显然,马克思和列宁对党报基本性质的定位是一样的。他们都从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性质来定位党的报刊的性质,强调要明确其政治定位。而这样的性质定位成为世界无产阶级政党创办党报党刊的共识,一百多年来一以贯之,作为一种传统代代延续,传承至今。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这一问题上也有高度一致的认同。毛泽东把党报定位为“重要武器”(毛泽东,1966:1181),邓小平比作“思想中心”(新华社新闻研究所,1998:28),江泽民强调是党的“耳目喉舌”(江泽民,1989年11月28日),胡锦涛说是党的“宣传资源”(胡锦涛,2008年6月20日),习近平视之为党的“宣传阵地”,(习近平,2016年2月19日),虽然表述方式不尽相同,但实质却是一样的。
这说明,从马克思到列宁,再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对新闻事业性质的基本定位上有着明显共识,都将其视为党的政治思想和宣传舆论阵地,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形势怎样变化都没有改变。
(二)把党性原则作为党的新闻事业的根本原则
党性原则一向被看作是无产阶级政党新闻工作最根本的原则。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列宁第一个提出了“出版物的党性”这一概念,并对其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形成了完整的党报“党性原则”理论,这是他在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方面最重要的理论贡献之一。
列宁关于党报党性原则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党的报刊要成为无产阶级总的事业的一部分,要成为社会主义这个大机器上的齿轮和螺丝钉;党的报刊要成为党组织的机关报,成为党的工作机构;党的报刊要接受党的领导和监督;党组织要加强对党的报刊的领导;党报要清除那些利用党的招牌来鼓吹反党观点的人等。列宁的论述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党报党性原则的基本理论依据。
列宁100多年前关于党报党性原则的论述,抓住了党的新闻工作的根本,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需要我们牢牢记取并严格遵循。
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都反复强调党的新闻工作坚持党性原则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明确而又严格的要求。习近平在2016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把“牢牢坚持党性原则”放在他提出的“四个牢牢坚持”的首位。
(三)坚持依靠群众办报的光荣传统
依靠群众办报,是无产阶级政党报刊始终坚持的原则和传统,当年马克思在主编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机关报《新莱茵报》时就确立了这一原则,并进行了成功实践。马克思创办的《新莱茵报》建立了以同盟盟员和优秀工人为骨干的通讯员网,并在报纸上大量发表读者来信,开创了依靠群众办报的光荣传统。后来各国无产阶级报刊都坚持了这一原则,并用自己的实践对其加以丰富发展,而在这方面列宁做出了重要贡献。
列宁把依靠群众办报看作是党和党报加强和贯彻群众性,密切同群众联系的重要形式和有效路径。1900年他在《<火星报>和<曙光>编辑部声明草案》一文中,谈到建立独立的全俄社会民主党机关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时,就呼吁俄国的社会主义者,包括俄国社会民主党的每个小组,“都来报道一切有关运动的消息,都来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对文章的意见,介绍自己的经验,作出自己对社会民主党的刊物的评价”,他认为“只有在这个条件下,才可能真正建立全俄社会民主党的机关报”(列宁,1984:292)。
列宁在创办《火星报》期间,除了从理论上阐述吸引群众参加党报工作的重要性之外,还对如何落实群众办报进行了周密思考和有效实践,其中建立报纸代办员网就是重要的一环。他强调要在报纸周围建立统一的党的地方代办员网,而且对代办员的工作职责和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
《火星报》的代办员不但在支持报纸工作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而且在保持党组织同群众的联系,发展壮大党的组织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来列宁在创办《真理报》期间,更是把发展壮大工农通讯员队伍作为党报工作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在列宁指导下,《真理报》建立起了庞大的工农通讯员网,为办好报纸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报纸上经常刊登各地工农通讯员寄来的文章和信件,报道工人农民的生活状况及反抗斗争,反映他们的呼声和要求,使报纸真正成了人民群众的讲坛,在工农群众中享有很高威信,赢得了他们的信任,为后来的夺权斗争奠定了牢固的群众基础。
为了使群众办报传统能从思想上、组织上和制度上得到保障,1919年列宁给《真理报》下达了“组织工农通讯员运动”的任务;1923年《真理报》编辑部召开了第一届全苏工农通讯员运动大会;1923年4月,俄共(布)十二大通过了关于宣传出版鼓动的决议,正式将建设工农通讯员队伍列入党的议事日程。这些举措使得依靠群众办报成为俄国党和苏维埃报刊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和制度,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党报党刊提供了经验,树立了榜样。
中国共产党一向注重学习和践行列宁的群众办报思想,延安时期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细致工作,取得了很好的工作成效。1942年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在总结党报工作经验时概括的“四性”中,第一个是“党性”,第二个就是“群众性”。而在毛泽东的新闻思想中,“群众办报”是其核心观点。
如今在新时代条件下,习近平对新闻工作如何继续践行群众办报思想提出了许多指导性意见。他强调新闻工作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为群众办媒体和依靠群众办媒体。
(四)认清资产阶级新闻自由的阶级实质
“新闻自由”,是新闻学中的一个学术命题,也是新闻工作中一个经常需要面对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然而由于长期以来西方新闻自由观与我们在基本认识上的对立与冲突,使得这个本来看似简单的理论问题内含了许多复杂的政治因素。特别是一些人常常用“第四权利”“无冕之王”“媒体独立”等观点来标榜和美化西方新闻自由,攻击中国新闻管理制度,曲解中国新闻自由状况,这就使得新闻自由问题变成了一个“敏感”话题。
新闻媒体原本就不可能完全独立于政治,因此要准确把握新闻自由的内涵与实质,离不开从阶级方面加以分析与考量,更不能脱离现实的社会状况和话语情境去观察与思考。在这方面,列宁作出了重要理论贡献。
1.高度评价新闻出版自由口号的历史作用
列宁认为,资产阶级提出的“新闻出版自由”口号作为人类文明的成果,既可以为资产阶级所利用,也可以为无产阶级所利用。他曾说过,出版自由从中世纪末到19世纪在全世界成了“伟大的口号”,因为当时这个口号“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进步性,即反映了资产阶级反对僧侣、国王、封建主和地主的斗争”(列宁,1958c:492)。
列宁没有简单地排斥和否定新闻自由,而是强调无产阶级也要争取新闻出版自由。他明确指出:“不吸引群众参加争取共产主义报刊出版自由的革命斗争,就不可能准备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列宁,1958d:82)正因为此,1896年他在狱中写《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及其说明》时,将出版自由列入党纲第三章第四节,并且始终在为争取无产阶级新闻出版自由而努力奋斗。
2.认识新闻自由需要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
列宁认为,认识新闻自由问题的关键是要看是谁,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和使用这一口号,而且要“弄清楚是什么样的出版自由?为了什么?为了哪一个阶级?” 1921年8月5日,列宁在给格·米雅斯尼科夫的信中,批评了他提出的要给资产阶级报刊出版自由的观点,指出不要把出版自由看作是一种“绝对的东西”,而应该采用“一般阶级评价”的方法,认识出版自由的阶级实质。他认为,“出版是政治组织的中心和基础”,因此,在阶级社会中,出版自由总是成为一定阶级“手中的武器”(列宁,1958c:491-495)。
3.资本主义国家的新闻自由实质上是资本控制下的自由
正是基于阶级分析的方法,列宁比较了资产阶级新闻自由和无产阶级新闻自由的根本区别,揭露了新闻自由的实质,指出在资本主义国家,新闻自由是被资本控制和为资本服务的自由。
1917年11月列宁在《关于出版自由的决议草案》中明确指出,资产阶级新闻自由,“就是富人有出版报纸的自由,就是由资本家霸占一切报刊”,而无产阶级新闻自由“就是使报刊摆脱资本的控制,把造纸厂和印刷厂变成国家的财产。”(列宁,1958e:264)
而此前,1917年9月列宁在一篇关于出版自由问题的文章中,更是一针见血地揭露了资产阶级通过自己拥有的资本经营报纸,控制作为报刊经济命脉的广告,进而控制舆论的奥秘。他指出:“出版报纸是一种有利可图的资本主义的大企业。富人把几百万几百万卢布投入这种企业。资产阶级社会的出版自由就是富人每天发行数百万份报纸来系统地不断地欺骗、腐蚀和愚弄穷人——被剥削被压迫的人民群众。”
在这篇写于十月革命胜利前的文章中,列宁已经谋划了即将成立的社会主义政权保障人民群众新闻自由的路径和办法:一是“对报纸上的所有广告实行国家垄断”,二是“把所有的印刷所和所有的纸张拿来公平地分配”。这两个办法一是堵住资本家通过经营报纸控制舆论的门路,二是确保人民群众拥有出版报纸的物质条件。列宁还设想要给苏维埃国家、以及“两个首都获得10--20万张选票的大党”,和“比较小的党以及任何一个有一定数量的成员或有某些人签名的公民团体”(列宁,1958h:365-370)提供印刷所和纸张,让他们自由地出版报刊。
苏维埃政权一建立,列宁立即领导了彻底改造旧的新闻出版事业、发展党和苏维埃报刊,以及创办各类社会主义报刊的工作,以便从物质上和政治上来确保人民群众能够拥有新闻自由。按照列宁的设想,十月革命胜利后在继续发展党和苏维埃报刊的同时,允许包括孟什维克在内的一些资产阶级报刊继续出版,然而这些报刊在十月革命胜利的当天就与国内外反动势力相勾结,猛烈攻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于是列宁不得不立即颁发报刊法令,取缔了这些与苏维埃政权相对立的资产阶级报刊。
列宁还设想,“在新秩序(1)确立之后,政府对报刊的各种干预将被取消。到那时候,报刊将按照这方面所规定的最广泛、最进步的法律,在对法院负责的范围内享有充分自由。”(真理报,1917年11月10日)指平息由帝国主义国家支持的国内反动分子叛乱,恢复正常社会秩序之后。
从列宁关于新闻自由问题的一系列论述中可以看出,他通过阶级分析的方法,揭露了资产阶级新闻自由的内涵及实质,并且规划了实现无产阶级新闻自由的路径和方法。列宁的这些观点虽然已经时代久远,但是对我们认识当下高度垄断化背景下的西方新闻自由依然很有启示。
(五)创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宣传
十月革命胜利,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后,党和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最重要任务,就是要使国家的一切工作迅速由“夺取俄国”转向“管理俄国”和“建设俄国”的方向上来。在新闻领域,就是要建立起崭新的,能够适应新政权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使党和苏维埃报刊尽快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实现工作重心战略转移。
为此,首先列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对新政权下创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作出规划,尽快组建起以党和政府机关报为主体,包括专业报刊、行业报刊和群团报刊在内的较为完整的新闻传播体系,以便为以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列宁领导党和苏维埃报刊开始实行工作重心战略转移,使其从根本上改变过去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将宣传报道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宣传上来。1918年3月,他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的初稿中,第一次提出了要把党和苏维埃的报刊“由主要报道政治新闻的工具,变成对人民群众进行经济教育的重要工具”(列宁,1958b:186)。不久,在这篇文章的定稿中,列宁明确提出:“报纸刊物应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具。”(列宁,1958b:239)。
列宁在提出报刊工作重心转移,和确定社会主义时期党和苏维埃报刊性质任务的基础上,还就如何实现这种转移,搞好社会主义经济宣传发出指示,提出建议和要求,这些指示和意见构成了他的经济宣传思想。
列宁的经济宣传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社会主义报刊必须把生产宣传放在首位,要善于从政治上说明经济,经济宣传要有切实的经济内容,报刊要在组织经济竞赛中发挥作用,要善于运用典型和实例开展经济宣传,要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两种形式对群众进行经济教育,各级领导机关要善于运用报刊来指导经济工作等。
为了更好地指导经济宣传工作,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便领导创办了专门的经济类报纸《经济生活报》,并撰写了《生产宣传提纲》一文,提出了一系列做好经济宣传的措施,从理论上为社会主义经济宣传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
列宁格外强调各级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要重视经济宣传,学会运用报刊来指导经济工作。他本人每天都阅读大量报刊工作通讯和读者来信,从中找典型,抓问题,对一些具有普遍意义和带有倾向性的问题提出处理意见,扩大宣传效果,指导经济工作,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工作的开展。
三、结语
通过以上梳理和论述可以看出,列宁新闻思想的形成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唯有基于这一认识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武器和斗争旗帜的列宁,会提出一系列有别于马克思恩格斯新闻思想的观点。例如他提出要创办党的政治性机关报,是为建设一个集中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服务;他强调党报作为宣传员、鼓动员和组织者的功能,是为组织动员广大民众投身革命斗争服务;他提出党报要坚持党性原则,接受党组织的领导和监督,是为维护党在政治、思想和组织上的统一服务;他要求党报紧密依靠群众,实现群众办报,是为无产阶级劳动大众服务;他领导取得政权后的党和苏维埃国家创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实现工作重点由报道政治斗争向报道经济建设的转移,做好社会主义经济宣传,是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服务,等等。
事实说明,列宁正是基于俄罗斯的现实国情和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历史使命,创造性地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领导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通过人民武装起义夺得了政权,建立起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列宁的新闻思想也正是他在领导党的报刊为实现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政治纲领和斗争策略提供宣传服务和舆论支持的过程中,对党的新闻工作所作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思考。
正因为列宁新闻思想是诞生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新闻理论成果,因此更加适应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封建制度国家无产阶级政党的斗争需要,成为指导这些国家无产阶级政党报刊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毛泽东当年用“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准确表述和深刻阐释了列宁主义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重大意义。换言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是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旗帜引领下,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而由于在国情党情,特别是在党所肩负的使命任务上的相似性与接近性,中国共产党人在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更多,或者说更直接的是学习和运用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及相关理论,并以其为基础进行创新发展的。
在新闻领域也是这样,中国共产党从一成立起就在共产国际指导下,按照列宁的办报经验和新闻思想创办党报党刊,指导新闻工作。特别是在延安时期,毛泽东更是明确提出了“依照列宁的精神去工作”的要求。
毛泽东是1942年2月8日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反对党八股》的报告时提出这一要求的。当天,到场的干部收到一本中宣部发的题为《宣传指南》的小册子,里面有四篇文章,毛泽东在讲话中劝大家要“多看几遍”。他特别提到的第一篇,是从《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要读本》上摘下来的一段介绍列宁怎样做宣传的文章。他强调大家要学习列宁同熟悉情况的同志商量,做好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他说:“我们是赞成列宁的吗?如果是的话,就得依照列宁的精神去工作。”(毛泽东,1983:85)
两个月后,根据毛泽东的提议《解放日报》实行改版,4月1日报纸发表了题为《致读者》的改版社论,检讨以往工作,总结经验教训,阐述党报工作的“四性”理论,即“党性、群众性、斗争性、组织性”,提出改版的目的就是要使报纸成为一张“真正战斗的党的机关报”。当天的报纸还发表了《怎样办党报 中共中央宣传部为改造党报的通知》《列宁论党报》《联共党史记真理报》《联共八次大会关于报纸的决议》四篇有关列宁和苏联共产党办报经验的文章,介绍了列宁关于新闻工作的一些重要观点。
在《列宁论党报》一文中引了列宁的著名观点“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者和集体的鼓动者,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这一观点成为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当天《解放日报》的改版社论也是以这句话开头的。此前,在中宣部相关文件和党报党刊相关文章中,这一观点就已被多次提及。例如1929年9月1日《布尔塞维克》刊载的《布尔塞维克党的组织战线———列宁论党的组织》和1930年5月10日《红旗》刊载的《党员对党报的责任》。
在《联共党史记真理报》中引了列宁的“日报的宣传和鼓动应当带着真正的共产主义的性质。在党领导下的一切机关报都应当由可靠的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表现了忠诚的共产主义者来担任编辑”和“一切定期的和非定期的出版物……都应当完全服从于党的中央,不论党整个地在该时期内是合法的抑或非法的,它都不容许那些滥用自治制度而执行不完全符合党的政策的出版品”等观点。
在《联共八次大会关于报纸的决议》(1919年3月)中,引了决议中提到的要求地方组织应“立即采取方法来健全党报和苏维埃报纸,大会促使同志们记着:报纸是宣传、鼓动、组织的最有力的工具,不可替代的影响最广大民众的手段”,以及大会强调的“没有很好的报纸就不能有健全的坚强的党和苏维埃建设,大会向一切党的组织提议选拔最坚定、努力和忠实的工作人员来为报纸服务”等观点。
报纸上介绍这些办报经验和新闻观点,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学习,这说明当时《解放日报》改版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工作,非常明确地把列宁新闻思想和苏联办报经验作为指导性文献。
1949年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后,中国共产党明确确定了新政权的社会主义性质,并且采取“一边倒”做法,成为以苏联为首的世界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一员,同时把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确定为党的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并将其写入宪法和党章。这说明,虽然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但由于长期来中国共产党主要是以列宁的思想理论和斗争经验作为党的工作指南,因此,列宁和列宁主义对中国共产党有着特殊影响和重要地位。
在新闻领域,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同样把列宁主义同马克思主义一起作为思想指南,特别是格外重视把列宁新闻思想和苏联办报经验作为作为工作指导。20世纪50年代初,《人民日报》、新华社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都派出人员到苏联专门学习《真理报》、塔斯社和国家广播电台的经验,回来后三家单位都将学习总结的苏联经验编写成书,作为学习材料。1955年建立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请苏联专家指导帮助教学,讲授列宁新闻思想和苏联办报经验,以及新闻理论与实务课程。当时中央编译局还翻译出版了苏共中央党校新闻教研室编写的新闻学教材,其中主要内容是介绍列宁办报经验和新闻思想。这些做法使得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和新闻教育能够有所依托,有所参照,有所借鉴,得以迅速起步。但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僵化教条倾向,产生了一些负面效果。
后来,由于时任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在1956年苏共20大发表反对斯大林的秘密报告,中国同苏联两党和两国关系逐渐恶化,使得我国新闻界学习列宁新闻思想和苏联办报经验的活动受到干扰。而1991年苏联解体后,我国新闻界研究和学习列宁新闻思想的活动再度受到影响。
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进入低潮后,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旗帜,短短几十年时间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科技、军事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的党、国家和人民在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上更加自信,更加具有政治定力。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以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
值此列宁诞辰150周年和《火星报》创刊120周年之际,我们回顾列宁的报刊活动,总结他的办报经验,学习他的新闻思想,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和正确理解党报的性质功能、使命任务、指导方针、工作传统,进一步做好当前新闻工作,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深化改革与融合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愿此文能够为读者深入学习和研究列宁新闻思想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1)指平息由帝国主义国家支持的国内反动分子叛乱,恢复正常社会秩序之后。
参考文献[References]
马克思,恩格斯(199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196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列宁(1959)。《列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列宁(1958a)。《列宁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列宁(1958b)。《列宁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1995b)。《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毛泽东(1966)。《毛泽东选集》(合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1998)。《邓小平论新闻宣传》。北京:新华出版社。
江泽民 人民日报(1989年11月29日),1。
胡锦涛 人民日报(2008年6月21日),1
习近平 人民日报(2016年2月20日),1。
列宁(1984)。《列宁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列宁(1958c)。《列宁全集》(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列宁(1958d)。《列宁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列宁(1958e)。《列宁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列宁(1958h)。《列宁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真理报(1917年11月10日),关于出版问题的法令。《真理报》,171。
毛泽东(1983)。《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北京:新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