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长莺飞,春暖大地。一则喜报传来,多添几笔明媚。
2021级学硕班的胡林莉和导师党琼助理教授合作的论文《社交、景观与互赠:虚拟礼物交换机制下某平台陌生人社交关系研究》荣获安徽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举办的第二届数字传播与社会治理创新暨第十四届安徽省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
“投稿到安徽省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论坛,是想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同行们研讨,听听前辈的点评,激励自己。这和我最初进入广西大学读研的初心是同样的。”胡林莉说。
“我平常大多在图书馆、学院自习室学习研究。不过,研究中涉及到网络田野调查,我会独自待在寝室与研究对象进行语音对话。”善谈的胡林莉进入西大读研以来,她将自己“钻”到新闻传播学中,勤勉好学的态度也让她收获许多建设性的学术指导。
胡林莉在自习室学习
“陌生人社交软件中的礼物交换机制已成为一种新的人际交往与传播模式。”胡林莉清晰介绍着参会论文的主要内容。她关注到,在数字信息时代,远离熟人的陌生人社交越来越受到年轻群体的青睐,而它吸引用户的关键在于其所提供的与众不同的“社交可能”,这一点瞬间抓住了她的目光,决定将科学思维活用到陌生人社交关系研究,潜心考察、调研这类现象。导师党琼助理教授也对选题给予充分认可,指导她在研究意义、价值等方面挖掘,最终敲定了题目。
正当她信心满满,着手准备,一开始的课题研究就无情地给出一道难题。“最难的地方是如何找到合适的理论解释自己观察到的传播现象。”开题不能轻易退却,为了解决拦路虎,她采用排除法,听取了党琼老师对研究发现与分析部分的建议,将日常熟知的传播学理论一一罗列,对初步调查收集的资料进行解读,“选出最为接近的理论,再对这个理论进行调查,看看最新的研究进展,找到最合适阐释研究资料的研究方向……”她不放松每个流程,将杂乱的思绪一点点挑拣、梳理、编织。
翻过一重山,再遇九渡河。一开始的实地调查,难以找到接受访谈的研究对象,“对方不信任你,或者直接拒绝你的访谈。”这是胡林莉研究中最常面临的挑战,她观察到的研究对象中不乏“最满意、最适合的研究样本”,却缺乏信任和安全,打不开“话匣子”。 思绪万千,党琼老师的鼓励和亦师亦友的教学范式让她试着走一条新路子。“我尝试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和他交流,等到信任度较高时,再进行下一步的研究。” 隐蔽性观察研究的方式让她成功采集到一批可靠、有效的数据。
撰写论文时,她逐渐“清扫”脑子里的“死胡同想法”,关键时候果断寻求他人帮助,“算是守得云开见月明了吧!”胡林莉幽默地总结。
胡林莉在论坛中发言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届数字传播与社会治理创新暨第十四届安徽省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论坛共收到全国130所高校的394篇论文,经过专家匿名评审,共有120篇论文入选,论坛最终评选出的优秀论文一等奖只有8篇。
胡林莉表示,研究生理应培养充满创造性眼光,对所处环境认真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此次,她在论文中所用的研究方法较新颖,采用App漫游法,此外还重点关注微观层面。与此同时,辩证性提出用户需要警惕平台设计的消费陷阱,谨防陷入歧途。
春季开学,胡林莉依旧忙碌于学术研究之间,“有机会进入博士分论坛宣读论文,也打开了许多完善论文的思路。”是她沉甸甸的收获。 西大的春天,喜鹊在满枝梨花中嬉戏,一幕幕描绘出满分活力与朝气。“勤可补拙,希望未来的自己能够保持这个状态再接再厉。”(张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