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斌杰]社会主义新闻实践和制度的奠基者

2020/04/16 00:12    阅读:

 社会主义新闻实践和制度的奠基者——纪念列宁诞辰150周年




【内容摘要】列宁是社会主义新闻制度和新闻实践的奠基者,坚持并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探索共产党执政后新闻舆论工作规律,创立了社会主义新闻制度,拓展了社会主义新闻实践范围。本文分析了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马克思主义新闻实践、马克思主义新闻制度的创新,总结了列宁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的五个特点。研究列宁的新闻思想与实践,对于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人类最伟大的思想体系和最有生命的“主义”,因为他科学地指明了人类解放自己和实现所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道路、方法、前景,引导全世界无产阶级和人民,为未来的理想社会——共产主义而奋斗。而在这个奋斗历程中,列宁主义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是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那么列宁就是把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实践,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在地球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正是由于这样一个历史转折点,列宁担负起了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使命,他必须解决新的国家、新的制度、新的革命、新的社会所面临的新的问题。在新闻舆论领域他也必须这样做。终生以“新闻记者”为职业身份的列宁,当然更关心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与苏维埃国家新闻实践的结合,把一个世界思想家畅想的美好设计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实践,由天上落到地上。由是,他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探索共产党执政后新闻舆论工作规律,创立社会主义新闻制度,拓展社会主义新闻实践范围,真正成为了社会主义新闻制度和新闻实践的奠基者。新中国建立后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我国新闻制度和新闻工作模式,基本上缘于列宁主义。所以,研究列宁的新闻思想与实践,对于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事业,继往开来的事业。

一、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新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主要是在批判旧世界的时候阐发的,对新闻出版的自由相当的渴望,而列宁既有批判旧世界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也有共产党掌握政权以后对新闻出版的思考,因而在多方面都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试举几例如下:

第一,马克思强调,意识到的无产阶级在他的一切革命活动中都有鲜明的阶级性,新闻出版都要为无产者的权益而斗争。列宁则把这个阶级性发展为坚定的党性,明确提出,党报应该作为党的一个组织细胞而存在和活动,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工作,必须发展严格的党性。当党内有人用马克思“出版自由”责难时,列宁反击,现在是党领导的苏维埃国家,非党的“出版自由”口号是错误的,党和人民的出版自由就是最大多数人的出版自由。自此以后,新闻出版的党性就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原则。

第二,马克思指出,从普鲁士王朝对新闻出版管制的冷酷残暴的事实中可以看出,掌握了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掌握了精神生产资料,主导精神生产。胜利后的无产阶级也应当这样。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即提出,必须采取实际的步骤“实现把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和精神生产资料真正变为全体人民所有”的伟大理想。他进而指出,要把资本家用来伪造历史、欺骗人民、压迫群众的印刷厂和报刊社全部没收,变为人民革命的有力工具,一切精神生产资料归苏维埃,一切精神生产活动都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不能允许布尔什维克和苏维埃的敌人继续进行反人民的新闻出版活动。这就把马克思的思想实践化,成了俄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

第三,由于环境所限,为避开反动派的书报检查令而发表作品,马克思曾就新闻出版策略提出过一些思想,认为在反动政权下不得不采取迂回、曲折、隐晦的表达方式,由此形成了一些新闻出版思想。列宁时代,情况变了。特别是十月革命胜利后,党内还有人引用马克思的这些论述,反对刺激资本家阶级和敌对阵营。列宁针对这一情况,发表了他的报刊思想。报刊必须公开宣传我们革命的主张,公开申明我们是要消灭资产阶级和私有制的。现在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政权,必须旗帜鲜明地批判一切错误的主张,不必遮遮掩掩、含糊其词。在对国内外敌人的斗争中,要更加坚定立场、针锋相对,集中火力,不给他们有机可趁的余地。这更加突出了马克思新闻思想的批判性战斗性。

二、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新闻实践的创新

十月革命胜利后,革命党变成了执政党,报刊变成党和人民的“耳目”和“喉舌”,实现了马克思的一些设想。那么怎么去实践这些思想?这是摆在列宁面前的迫切课题。针对反对派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教条式的照搬、挑战苏维埃新闻出版政策的尖锐斗争,列宁大刀阔斧地开创了社会主义新闻舆论工作的新实践,为我们奠定了实践基础,中国特色新闻实践从延安时代就贯彻了列宁的思想和方法。择其要点如下:

第一,不顾反对派游行抗议,坚决把报刊社、出版社纳入党的领导,建立党的组织,变为党的工作机器的组成部分。

第二,建立党和国家统一的新闻出版领导机构,报刊出版机构设立必须由国家审查批准,重要报刊出版社必须由已经证明是忠于无产阶级事业的可靠的共产党人来主持编辑工作,落实党对新闻出版事业的领导。

第三,建立完善的集体编审制度和详尽的工作责任制。列宁具体指导建立编审程序、编审会议、编审资料记录等规则和制度,对大而化之的领导进行了严厉批评。他指出为了新闻的真实、为了人民的声音和意见得到尊重,必须要有集体编审制和个人负责制来保证,以利追查失职者。

第四,广泛团结和吸纳各类知识分子参加新闻出版工作,以提高质量和书报刊的影响力。他具体对老报人、老出版家、有才华的文人、非党作家、孟什维克新闻出版者、有学术成果的人……都提出了团结、合作、共事、监督、帮助的要求,使之各尽其能、努力为人民工作,还指出要保护他们特殊要求和才能。这对团结各类知识分子办报办刊,恢复苏维埃国家新闻出版的生机起了极大作用。

第五,对于新闻实践中的具体方针,列宁都不断总结完善,许多一直沿用至今,仍在发挥作用。例如,以人民的需要为导向、加大马克思主义宣传、加大文化遗产和对外宣传、报导要抓住主题突出中心、评论要旗帜鲜明有战斗力、事实要真实可靠、论述要准确无误、表达要通俗易懂、说理要深入浅出、批评监督要不留情面等等,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此外,列宁对版式设计、校对要领、编辑工作方法、撰稿人培养、尊重作者写作风格、重视群众来信之类的问题,也都有明确、示范性的要求。他亲自动手,从细节上奠定了社会主义新闻实践的基础。

三、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新闻制度的创新

马克思在批判资产阶级新闻制度的同时,也阐发了一些未来社会——社会主义新闻制度的思想,但是他没有未来“国家”的概念和共产党执政的实践,所以不可能提出具体的社会主义新闻制度来。而列宁则不同,社会主义制度在一国的建立,超出了马克思的设想,需要新的思想指导社会主义制度的设计。所以,他花了巨大的心血论述了《国家与革命》,解决马克思主义新实践问题。既然有国家,那么就有管理体制和制度问题,新闻出版也不例外。于是,列宁亲自设计实施了一整套新闻出版制度,前面已经提到过,这里再简要归纳几点:

一是党的领导和在新闻出版机构建立党的组织的政治制度,政治家办报的制度。这在列宁的论述中相当明确、具体。

二是管理新闻出版的法律制度。1917119日,即工农政府成立的当天,人民委员会召开了第一次会议,通过了苏维埃国家第一个新闻出版法令,经列宁签署后于次日公布施行。主要是查封一切反革命的报刊、出版,所有报刊的出版和停刊,必须经苏维埃政府批准等。1918111日,人民委员会颁布第二个重要法令——关于成立国家出版局的法令,统一规划、管理报刊、图书出版具体制度性规定条文,都列入这部法令。在革命胜利之初,相当复杂的条件下,列宁都是亲自提议、审阅、宣讲新闻出版法令,明确新闻出版必须在法制的轨道上运行。他还强调要适时修改完善这些法令,以适应时局的需要。

三是书、报、刊、广播集体编审制度。规定出版书、报、刊和播发广播稿的机构,要集体审定发表稿件,指定专人负责,讨论发言记录要完整,修改稿要完整,以备查考。

四是质量责任制。列宁发现了报刊、图书质量上存在许多问题,他即指出光有集体审稿制度还不行,必须要加上出版物质量个人责任制。他亲自写信给国家出版局,“要建立个人质量责任制,编辑部要毫无例外地作好下列书面记录:1.负责审查的领导签字;2.责任编辑的签字;3.责任校对、出版者、发行者签字”。他认为没有这些制度,空谈质量制度没有用。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列宁在革命胜利之初几年里,非常重视并亲自制定社会主义新闻出版制度,在马克思主义新闻史上是创造、奠基阶段。我党在延安时就运用这套制度,一直到现在,这些基本制度还在规范多种媒体的管理和运行。

四、列宁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的几个特点

马克思、列宁所在时代的新闻媒体主体是书报刊等印刷品。列宁晚年广播开始传播,他强调要用办报刊的那些原则指导广播事业发展,同样鲜明地体现他的社会主义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的特色。

为了加深认识,在上述三个方面论述的基础上,我再简要地概括几个特点,请大家深入研究,因为在大家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时也都是有了解和认识的,所以不再多讲。

一是鲜明的党性和人民性。马克思论述了新闻的阶级性,而列宁针对无产阶级革命在一国胜利的事实和俄国工农兵政权的性质,把阶级性具体为党性和人民性。他不断在强调党报是党的工具,必须坚持纯洁的党性的同时,继承了马克思无产阶级报刊应当是人民的“耳目”和“喉舌”的思想,强调要为人民代言、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

二是坚定的革命性和斗争性。他批评了那些小资产阶级的“革命家”,以为革命胜利了,批判和斗争要少讲一些。他指出,正因为胜利,国际国内的敌人更加疯狂地进攻我们,会用舆论打垮布尔什维克。所以,我们的报刊要更加猛烈地向敌人开火,揭露他们的阴谋,擦亮人民的眼睛,保持坚定的革命性和斗争性,这是我们的品格,包括同党内的错误思想作斗争,这种战斗是无穷期的。

三是具体的实践性和适用性。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不再是无对象的公开宣传,而是要变成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实践。列宁告诫全党现在不是空谈真理的时候,而要解决怎么办、怎么干的问题。新闻报刊出版工作也是如此,怎么把报刊变成为党和人民掌握的武器。所以,最初几年,列宁所有思考、研究、指示,都是围绕把理论变为实践这个关键环节,建立新闻体系、集中管理出版业(包括造纸和印刷厂及报刊发行)、怎么写新闻、怎么编辑、怎么培养人才、怎么制定规则等等,都是行动和操作层面上的问题。与马克思思想论述比较,他的新闻活动都是带有实践性和具体性的,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拿来就用”的缘由。

四是独特的时代性和建设性。前面讲到,十月革命后的列宁主义,是人类历史的转折点,地球上有了与剥削阶级统治不一样的政权——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苏维埃,是一个划时代的阶段,一个新制度要在帝国主义包围中建立起来,这是大的时代特点。另一方面,人民当家作主后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社会主义新国家、新世界,而不只是过去的批判旧世界、消灭旧制度。由破坏到“建设”是一个大转变和万事开头难的事情。所以可以说,列宁是把马克思的宏伟设计变为“社会主义高楼大厦”的总工程师,他的划时代的创造和建设性的新闻思想与实践特别突出。他甚至因为“只说不做”而撤消了一些高级干部的职务,以保证新闻建设性的工作不出问题。

五是高度的法制性和制度性。面对舆论的混乱和反对派游行要求获得“办报办刊自由权”的抗议,他甚至呼吁,要学习“资产阶级政权”的一些办法,加快制定新闻出版法令、加快完善党的新闻出版制度。十月革命胜利后头三年,他就亲自起草、写信委托、主持人民委员会审议、签署了多件新闻出版法令,动用国家机器,迅速改变了舆论局面。法令制度执行中,他又亲自回答社会性的问题,比如有人提出“太严了”,他答复这是特殊时期,不得不为之,以后还要及时修订,局面好转后就要把重点放在保障人民权利方面,保障所有人民作家、记者的作品有权发表。在制度建设上他亲自起草修改、批示有关方面加快完善制度,在党内造成既有畅所欲言、又有集中意志的好风气。他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法律和制度在新闻出版建设上的支撑性作用。他的这些思想和实践,影响了后来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

今天,我们中国特色的新闻理论和实践正在深入发展,列宁所没有见过的电视、互联网、数字媒体和人们手中都有的手机等数字传播工具,改变了整个新闻传播的格局,舆论复杂多变、主体形式多样,成为习近平同志总结的“四全媒体”时代。这个时代又有这个时代的问题和新闻学研究课题,对列宁主义有争议也是正常的。但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逝世150周年之际,召开专题学术研讨会,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认识社会主义新闻实践的起点以及他所创造性的贡献,对于我们中国共产党这个以列宁主义为蓝本建立社会主义新闻体系的执政党来说,不忘来路更有利于我们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理论体系、实践体系、制度体系、教育体系和教学体系。

在特殊的全民抗疫时期召开这个学术讨论会实属不易,我祝愿研讨会圆满成功,祝愿学者们、学子们身体健康、学术有进、学业有成,共同为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发展作出新贡献。



【作者简介】

  柳斌杰,教授、博士生导师、高级经济师。1968年参加工作,197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外研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曾长期在冶金部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和共青团中央工作。90年代先后任四川省人民政府党组成员、省长助理兼秘书长,省政府办公厅党组书记,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长;2002年后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署长、党组书记,国家版权局局长。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在从政之余长期坚持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出版了十多部著作和三千多篇学术文章,培养了三十多位博士生。现任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院长。主要学术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比较政治学,文化创意产业,新闻传播学,编辑出版学,全媒体管理学等。






关闭